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功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对于各种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初学者宜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动功来进行锻炼。因为这些初学者往往对气功的理论涉猎不深,如果直接从静功练起的话,过分注重意念活动,容易产生偏差。动功对于意念的要求并不严格,练功者只要熟练掌握动作套路,便可开始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从而慢慢进入意识的平静状态,即气功入静状态。如果有些人在练功前便已学习或研究过气功理论,那么在练习时可选择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在练动功的同时,可配合静功的练习。这样可以很快掌握气功的本质,调心、调息、调身同时进行,取得很好的保健效果。
气功除了保健作用外,也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病人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那么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气功。如胃溃汤胃病患者可练习内养功;肿瘤患者可选择行步功或郭林新气功、自控气功等;高血压、神经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选择放松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强壮功,以培补元气;颈肩病患者可选香功等以颈肩活动为主的功法,这样有利于颈肩功能的恢复。
总而言之,进行气功锻炼,应掌握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后必能取得良好的健身祛病的效果。
气功治病养生有奇效
大家都知道,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中西医专家研究发现,气功在辅助西医治疗某些疾病有独特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体质差易反复感冒的人群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 肠炎、直肠及肛门疾病、慢性肝、胆、胰疾病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及血管疾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其它脑及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等。
精神系统疾病: 神经症、 失眠症、性机能障碍、药物依赖等。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 肾炎、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尿失禁、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等。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痛、腰背下肢痛(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及劳损、骨质疏松症等。
其它:各种痛症、气功综合征、免疫系统(变应性)疾病、各科肿瘤康复等。
中医专家称,在西医治疗以上疾病时,适当、适量的运用气功疗法,病人病情恢复的较快,同时还等增强病人抵抗力。
哪些人不适合练习气功
导语: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在我国练气功的群体是非常庞大的,但是气功并非适宜每一个人.这是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缺陷等因素有关系的,让我们来看看,哪些人是不适合练气功的。
1.个性素质有缺陷者
过分关心自己健康、敏感多疑、性格孤僻、容易激动者,平时性格内向、做事小心谨慎者,或固守己见、爱钻牛角尖的人,都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这类人练功易出现偏差。
2.对练功朝三暮四者
练功前一定要仔细对照,选择合适自己的功法。一旦确定,就要潜心练习,不可同时练几种功法,也不可今天练一种,明天练一种。几种功法相互影响,或换来换去,搞得心神不定。不但会影响练功效果,还容易造成气乱,出现偏差。
3.有精神障碍倾向者
曾经出现过、或现在仍不时出现意识障碍、抑郁状态或痴呆状态的中老年人不宜练气功。因为练功入静之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容易被激发,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兴奋灶,会使练功者出现精神异常。
4.有潜在精神病发病因素者
在直系亲属中有患过精神病的人,或练功者本人曾患过诸如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性抑郁症者,或在个性特征上具有“暗示性”高者,一般均不宜练气功。这类精神素质的人练功时最易诱发精神障碍。即使患病已经康复,练功也易再次发生偏差。
5.长期心理过于压抑者
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下,因解除了内心抑制,易出现情绪激动,个别病人还容易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失调,导致精神障碍。
6.平时受迷信影响太深者
平时过于迷信,或受邪教影响太深,或对气功过于痴迷者。这种人容易把气功神秘化,易于接受言语、行为的暗示,还往往会把某个所谓“气功大师”奉若神明,当作不容他人怀疑的偶像。这种人不但易在练功中诱发精神障碍,出现偏差,而且对产生的不良后果往往执迷不悟,纠正偏差比较困难。
气功练习中的三大关键要素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气功能祛病强身
庄子在《刻意篇》中又强调气功调息以养生的重要,他认为,经常调整呼吸,吐出浊气,吸入清气,就能延年益寿。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进而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治宜导引”,主张把调整呼吸、调养心神、调整身姿结合起来,既用以养生延年,又用于治疗疾病。
新中国成立后,气功在防病治病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气功,因其效果显著,简便易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或用来养生延年,或用来防病治病。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谢觉哉说得好:“气功疗法,人人可行,不花钱,不费事,可以祛病,可以强身,可以延年。”
许多采用气功治疗的病人也深受其益,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益于社会。”
练习气功,既能养生延年,又能防病治病,这是什么道理呢?
中医学认为,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真气充实,生命活力就旺盛;真气亏损,生命活力就衰退;一旦真气耗竭,人的生命也就随之消亡。就中医养生来说,培育真气最为重要,真气充盈,生命力强,就能健康长寿,病邪也难以侵犯,疾病也就难以发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气功锻炼,就是以培育真气为主的自我养生之法,所以具有养生保健、抗衰延年之效。
气功练习后的六大注意事项
气功练习后六大注意事项,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气功与 中医、武术一起,被认为是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受到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喜爱。气功练习后,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编收集整理了如下气功练习后六大注意事项。
一忌蹲坐休息: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疲劳。严重时产生重力休克。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利还清“氧债”,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二忌贪吃冷饮:运动往往使人大汗淋漓,随着大量水分的消耗,运动后总会有口干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觉,然而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在抑制状态,功能低下。若图一时凉快和解渴而贪吃大量冷饮,极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并诱发肠胃道疾病。
三忌立即吃饭:运动时,特别是激烈运动时,运动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它的影响下,管理内脏器官活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加强了对消化系统活动的抑制。同时,在运动时,全身血液亦进行重新分配,而且比较集中地供应了运动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减弱,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大大减少。它需在运动结束20—30分钟后才能恢复。如果急忙吃饭,就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多种疾病。
四忌骤降体温:运动时肌体表面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五忌吸烟:运动后吸烟,吸入肺内的空气混入大量的烟雾,一方面除减少含氧量,不利还清“氧债”,难以消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当人体吸入这样带雾空气,将影响人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在运动后因供氧不足而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
六忌“省略”放松整理活动:实践表明,放松性的整理活动不仅可使运动者的大脑皮层兴奋性及较快的心跳、呼吸频率,通过适宜的放松徒手操、步行、放松按摩、呼吸节律放松操等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而且,还有助于恢复肌肉的疲劳感,减轻酸胀不适,并可避免运动健身后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眼花等不良现象。
上述六个方面,练习气功者一定要注意。练气功,虽然养生,但是方式方法必须正确才能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